新闻资讯
NEWS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市场和政策共同驱动,充电桩千亿市场谁率先打响下半场?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11-10

【概要描述】

详情
近期,乘联会公布的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预计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68万辆。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31.8%。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渗透率不断增长,充换电桩需求也将大幅增长,充换电桩建设将迎来新一轮浪潮。不少车企都在加速布局加电站、换电站。充电桩千亿市场,谁又能率先突围?



一、市场和政策共同驱动充电桩产业发展



1.1、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已然来临



电动汽车发展步入高速增长阶段。EVTank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70万辆,同比大幅度增长102.4%,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也由2015年0.8%增长到2021年的7.74%,预计2022年、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超过850万辆、2200万辆。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31.8%,预计2022年、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600万辆、1000万辆。



截止2022年9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前三季度新注册登记371.3万辆。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71.3万辆,同比增加184.2万辆,增长98.48%。预计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000万辆,保有量占比将达到10%。



1.2、政策推动,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



近年来,在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充电桩相关技术、模式和机制创新,在解决新能源充电桩发展问题的同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0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将充电基础设施作为七大基础设施之一,纳入“新基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应坚持稳字当头,强化政策发力,充电桩作为新基建组成之一,在稳增长主线下,建设节奏或将加速。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2〕53号),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多项政策落地,使得我国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逐渐清晰,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土壤。



政府补贴从补车转向补桩,从建设补贴拓展到运营补贴2016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已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给予财政奖补。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优化优化财政支持政策,二是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各地方政府已明确出台充电桩建设补贴、充电运营补贴相关政策。可以发现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向供给侧倾斜,呈现出从“新能源汽车补贴”到“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再逐渐转变为“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设施运营补贴”。



二、充电桩行业发展趋势



1、高压快充技术推广将成为解决充电慢问题



国内车企多采用高压方案实现快充,直流快充多以400V平台车型为主,为了实现超级快充,各车企纷纷推出800V平台车型。800V成为高压快充阶段性行业标准,后续将向上演进到1000-1500V。鉴于800V高压平台可有效解决补能焦虑,目前国内大部分整车厂已进行了相关布局。2021年比亚迪、吉利、长城、小鹏、零跑等相继发布了800V高压技术的布局规划,理想、蔚来等车企也在积极筹备相关技术。从量产时间看,各大车企基于800V高压技术方案的新车将在2022年之后陆续上市。



当前超级充电桩落地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大功率超充带来热管理问题,电池性能的适配,电网对超充的承受能力。 大功率超充要求电缆能够承受400-600A大电流,需要快速散热,研发难点在于热管理平衡。在超级快充需求推动下,各企业纷纷投入液冷超充研究,永贵电器在液冷超充技术上具备先发优势,其液冷超充枪已率先实现商业化量产,客户包括吉利、华为、理想等。此外,国内开发出液冷超充技术的企业包括中航光电、沃尔核材、日丰股份、巴斯巴等,国外企业主要包括菲尼克斯、灏讯、特斯拉等,永贵电器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电池性能的适配方面,宁德时代发布第三代CTP技术“麒麟电池”可满足高压快充,支持4C充电,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预计2023年适配高压快充的车型将越来越多,汽车硬件方面对高压快充将没有制约。



电网对大规模的超充承载能力不足,现阶段超充只能作为应急辅助的充电方式。以深圳电网为例:根据公开信息,2020年,深圳电网的负载功率平均为1600万KW,夏季高峰时段最高可达2000万KW。目前一个直流快充的功率等级为120KW,假设15万台电动车同时充电,负载总功率合计为1800万KW,将大于深圳现有的全部负载总和,这导致电网需要扩容一倍才可能容纳15万台车。根据公开数据,预计2025年深圳电动车保有量有可能增至200万台,电网的容量远不足以承担这样的负载。 快充/超充+储能的模式有助于减小对电网的压力。双向直流快充带有储能结构,其既可以实现电网给电池组充电,还可以实现电池组向电网放电,因此能有效降低对电网的冲击,增加现有电网的接纳能力。同时,还可以挣取峰谷电价收益,实现光伏屋顶等系统的接入,优势明显。



2、光储充一体化运营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核心由三部分组成——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和充电桩。这三部分组成一个微网,利用光伏发电,将电量存储在储能电池中,当需要时,储能电池将电量供给充电桩使用,通过光储充系统,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就被转移到汽车的动力电池中,供车辆行驶使用。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的建设。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建设了多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江苏、海南、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光储充充电桩都已投入运营。但由于成本和运营等问题,多为“示范运营”,未进行大面积推广。



考虑光伏发电的波动及间歇特性,光储充一体电站需匹配适当容量的储能系统(包括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系统),最大限度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向绿能倾斜并降低从电网购电的费用;光储充一体电站根据实时电价,制定动态储能控制计划,利用储能系统在夜间电价低谷时段进行储能,并在充电高峰期间通过储能电站与电网协同供电,利用峰谷价差实现电站收入最大化。相关电池厂商,充电运营商,充电设备厂商均在积极布局光储充领域。



3、V2G技术



V2G,实现电动车和电网之间的互动,电动车在电网负荷低时,吸纳电能,在电网负荷高时释放电能,赚取差价收益。通过V2G充电桩,电动汽车由单一充电拓展到以充放电两种形态参与电网实时调控和调峰辅助服务。



V2G技术还处于示范运行阶段。今年4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在国内首次将车网互动(V2G)充电桩资源正式纳入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并正式结算。预计2026年之后V2G技术才会逐步商业化推广。



V2G的经济性,现在电动车续航力能达到800公里,一天可能就使用100公里,有相当一部分电可以卖出来,电池寿命8000次充放电循环,残值相当于有5000次(能用10年以上),一天卖50度电,波峰波谷电价差1块钱,按照每天搬运50块钱计算,5000次能有25万收益,超过汽车价值。



4、新型充电商业模式——“私桩共享”



当前共享私桩并未真正发展起来。从共享私桩占私人随车桩的比重来看,仅有约6%左右的私桩参与共享,私桩共享的参与度还比较低。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协调推进私人充电桩的建设,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充电设施企业、电动汽车企业、第三方平台企业等单位与自用充电桩产权人达成协议,实现自用充电桩共享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私桩模式发展的两大基础是用户基数和硬件入口。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私人桩安装量不断提升。在共享经济浪潮下,“私桩共享”作为新型充电的商业模式,将凭借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错峰充电缓解电容压力等优势成为充电基础设施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目前私桩共享模式还存在诸多缺点和问题,包括定价机制不完善、设备损坏难以归责等。



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布局了私桩共享业务,头部充电运营商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三家桩企均有运营共享私桩。此外,以广汽埃安为例的车企也通过建立汽车品牌私桩共享平台,开启了共享私桩建设布局。



三、千亿市场入局者众多



1、特锐德



国内领先的充电网运营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创立于2004年,主营电力装备制造、汽车充电生态网、新能源微网三大板块业务。在充电网业务领域,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充电网解决方案以及新能源微网的销售等。



当前,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主要由子公司特来电承担,其已构建形成从设备制造到充电运营再到数据价值的生态闭环,自主研发并搭建完成了行业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云平台。



近年来,针对新能源车、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公司持续研发面向未来的储能网,通过有效聚合电动汽车移动储能及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参与电网互动和调度。



目前,公司已与上汽、宝马、奥迪、蔚来、小鹏等多个主流车企建立了多样化的合作关系,在全国进行充电网点布局,覆盖范围已超350个城市。



从年报来看,截至2021年,公司在公共充电领域已有运营充电桩25.23万台,占据国内充电桩市场份额超32%。其中,直流充电桩数量为15.15万台,市占率高达32.24%, 均排名全国第一。



2、英杰电气



国内中高端工业电源龙头,成立于1996年,主营以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为代表的综合性工业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主要产品是系列功率控制器、功率控制系统和特种电源等。



在充电桩业务方面,公司具备从自研、生产检测,到推广售后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现有产品主要是JK32系列/JY32系列的7kW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ZF系列直流快速充电桩等。



得益于在工业电源技术平台具备的优势,公司持续加码研发,现已获得ISO9001、CE等标准认证,且拥有多项专利。



此外,布局充电桩设备业务多年,公司当前已与蜀道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品已成功在西南地区落地。据年报,截至2021年底,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川超5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



3、科士达



国内领先的电力转换技术集成商,成立于1993年,主营数据中心、光伏逆变器及储能、新能源充电桩等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产品、新能源光伏发电及储能系统产品、电动汽车充电产品等。



在充电桩领域,公司现有产品品类较为齐全,主要包括一体式直流快速充电桩、分体式直流快速充电桩、壁挂式交流充电桩、立柱式交流充电桩、充电机模块、充电云平台和监控系统等多种产品,可适用于公交客运、电网系统、充电站运营商和城投交投等多个领域客户。



当前,公司已具备相关模块和整机的研发生产能力,充电桩产品具有模块化设计、高安全性、高智能化、高利用率和高适应性等优势,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凭借优质的产品性能和领先的技术水平,公司当前已拿到国家电网、中国铁塔、南方电网、中国能源建设、小桔平台、普天新能源、长沙交投、沈阳安运集团等众多客户的项目订单。



4、盛弘股份



全球领先的电力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07年,主营电能质量、工业电源、电池化成检测、储能微网及充电桩五大板块业务,可提供工业配套电源、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等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充电桩业务领域,公司最早于2011年研制推出了电动汽车充电桩模块,用于对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以及治理谐波。当前,公司已有产品主要是分体式及一体式充电设备、交流充电桩、充电站建设、恒功率充电模块及运营管理服务等。



其中,公司主打产品为直流快充,而针对不同场景,其已推出160KW、240KW、480KW等多类差异化产品,可定制化服务于小区住宅、停车场、专用充电站、商业地产等不同场景。



研发十余年,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据公司官网,当前其已拥有200多项独有充电控制技术,共推出超50款不同规格的充电产品,产品应用已覆盖至全国超100个城市,可满足充电行业客户几乎所有方案需求。



而凭借在充电桩运营商领域的技术优势和高性能的产品,公司已与多家充电桩运营商、电网及能源企业建立合作,其中包括国家电网、小桔充电、易马达、BP石油集团等。



5、万马股份



国内高分子材料与电力电缆龙头,始创于1989年,主营高分子材料、电线电缆、汽车充电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汽车充电设备的投资与运营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电力电缆、电力电缆、高分子材料及交流与直流充电设备等。



在充电桩业务领域,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的企业之一。2012年,公司重整旗下电缆产业,业务拓展划分成新智造、新材料、新能源三个领域。



据年报,通过十余年发展,其当前已完成产业链的基础布局,拥有从7kW-480kW功率的产品线,主要产品包括大功率一体式或分体式直流充电桩、壁挂式交流充电桩、智能交流充电桩等。



此外,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直流单桩新系列主力产品的同时,公司还同步推进了智能化和柔性分配的群充系统以及30kW小功率直流项目,产品竞争力较强。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公司子公司万马爱充已有运营约2万台充电桩设备,市场份额位居国内行业前列。



文章来源: 未来智库,市值观察SZGC,中工网